一本泛黄的《周易》,为少年李九燚打开了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门。这位来自重庆的易学大师,以其独特的学术轨迹,诠释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全新可能。
李九燚的易学启蒙始于一次偶然。少年时期偶得的《周易》点燃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热忱,随后跟随外祖父学习地理堪舆术的经历,更奠定了他深厚的学术根基。令人意外的是,这位未来的易学大师在大学却选择了艺术设计专业。看似矛盾的学术背景,恰恰成为他日后创新突破的关键。
毕业后,李九燚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:放弃设计专业的就业机会,全身心投入易学研究。这个选择背后,是他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深刻认知,以及将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远大抱负。
李九燚的学术之路以兼收并蓄为特色。他遍访名师,先后成为杨公三元易学第四十代传人、金锁玉关易学第四代传人等多个学派的传承者。这种博采众长的学习方式,使他能够突破门派之见,构建起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。
更难能可贵的是,他将现代建筑设计理念与传统易学智慧相融合,编著了《风水学与设计美学》等学术专著。这些著作不仅系统梳理了传统理论,更开创性地探讨了古老智慧在现代人居环境中的应用可能。
李九燚始终秉持"经世致用"的学术理念。他创立的德易堂,致力于将中国易学智慧应用于当代人居环境规划,服务范围已覆盖全球六大洲。数千个成功案例证明,传统文化完全可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。
与此同时,他开设的易学与设计研讨班,将艰深的易学文化转化为学员可理解、可运用的实用知识。这种创造性转化,不仅拓展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,更为设计领域注入了独特的东方智慧。
在李九燚看来,易学文化最珍贵的价值在于其"天人合一"的哲学内核。面对传统文化式微的现状,他坚信古老智慧完全能够与现代文明对话共生。
"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,"李九燚说,"而是可以不断生长、与时俱进的活态智慧。"正是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,使他的学术工作既扎根传统又面向未来,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点。
从一本《周易》到全球化的文化实践,李九燚的学术人生证明:真正有价值的传统文化,永远能够在新的时代找到自己的表达方式,继续滋养人类文明的发展。